衡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四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10-17 阅读量:310
一、筑牢兜底防线,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本化。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救灾资金预算管理和按比例分担机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响应程序,高效开展受灾群众临时转移安置和应急生活救助,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加强救灾款物监管,规范调拨、发放流程,坚持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提升资金社会使用效益;完善冬春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妥善安排冬春期间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坚持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原则,统筹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房保险提标扩面,逐步增加保险覆盖种类,提高保险额度和理赔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赔尽赔,为百姓谋取利益。
二、健全法制体系,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制化。起草编制《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关于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2019-2025)》等纲领性文件,对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做出远景规划;制定发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农村住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制定印发《防灾减灾工作和自然灾害信息互通共享制度》、《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调查统计报备制度》等根本制度,配套灾害防治、风险会商、应急联动、物资管理、队伍建设、市场引入等相关制度,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重点工作督察督办管理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监督管理办法》、《防灾减灾救灾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监管,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聚焦矛盾问题,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持续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属地管理、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等体制机制建设,破解制约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各类瓶颈问题;正视中国特色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初期暴露出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打破传统防灾减灾救灾藩篱,更加注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自然灾害的灾前预防,更加注重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全力化解防灾减灾救灾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类短板问题;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抓手,不断加强基层社区和多灾易灾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弥补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认知盲区。
四、构建城市安全,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代化。坚持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建立健全减灾委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为着力点,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重点工作督办和目标绩效管理为突破口,多措并举、多头并进,全力推进实施生态系统环境保护、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大疾病疫情防控、城市安全隐患治理、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等重大工程,全面部署落实自然灾害风险调查、监测和预警信息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灾情管理和生活救助、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建立以“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双保障为基础的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安全发展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全面提高城市自然灾害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